当非遗走进校园,故事开始了……
近日,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185项,柳州螺蛳粉制作技艺、沙县小吃制作技艺等上榜,其中浙江有腊八节习俗、易筋经、红帮裁缝技艺等24个项目入选。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种类多样
内容丰富
传承千百年仍生生不息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
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来看看“浙”里的同学们
和走入校园的“非遗”之间
发生了什么故事吧
↓↓↓
/ 非遗课程 全面深入/
自1996年以来,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依托国家一流专业——风景园林专业的师资力量,先后开设了“风景名胜区规划”“风景资源学”“遗产保护概论”“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规划”等系列课程,形成了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化与自然遗产类课程群。
浙江传媒学院每年开设诸如《书法鉴赏》《中国昆曲艺术》《戏曲剧本创作》《京剧欣赏与学唱》《中国画没骨花鸟技法研究》《篆刻艺术》等十余门弘扬传统文化课程,吸引1000余名学生参与。
温州大学开设《温州发绣技艺传承与赏析》公选课,让同学们学习温州发绣这一地域特色鲜明、技艺独特的传统工艺。有部分师范生毕业后到中小学开地方特色课,继续传承弘扬温州发绣。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重视国际学生非遗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国际学生们在非遗课程中学习剪纸、书法、太极拳、国画、空竹、茶艺等,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瓯绣小课堂
木活字体验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一直致力于瓯塑、瓯绣、瓯窑、木活字印刷等温州地域传统文化和非遗技艺的保护、传承、创新,学院开设非遗传承选修课、体验课,举办讲座,开设工作坊,形成了渗透式的非遗技艺传承路径。学生们不仅能零距离接触、学习传统技艺,更从中感受到非遗的文化魅力和坚守传承、精益求精、技道融合的中国工匠精神。如今,学校已拥有一支由“浙江工匠”郑央凡,教育部课程思政名师王春红,市级工艺美术大师邹绳珠、吴少珺等20余人组成的结构优化、技艺精湛的传承队伍,成为温州市乃至浙江省非遗文化保护传承的中坚力量。
浙江开放大学以“一地一品”“魅力浙文化”特色资源项目建设为抓手,建设数字化地方特色与传统文化系列教学片。截至目前,已建设完成《舟山渔民画》《湖笔》《越剧大家唱》,以及浙江山文化、古镇文化、名人文化、书院文化等近60项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将这些课程融入远程教学、校园文化、传播交流等各方面,焕发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蓝印花布课程目前已纳入杭州市创意城小学的拓展课程,融进儿童美术教育。课堂上,师生延续蓝印花布的传统制作工艺,开展设计样稿、刻花版、刷桐油、刮防染剂、染色、祛浆、清洗晾晒等手工艺活动,体验先辈们一刀一印的智慧。
6月7日,义乌市廿三里第一小学放飞了一只巨龙风筝,献礼建党100周年。此风筝长100米,宽2.5米,由巨大的龙头造型和100个鳞片组成。每个圆形鳞片上均画有以喜迎建党百年为主题的绘画作品。这些画作都出自廿三里第一小学100名爱好绘画的学生之手。该校自2010年起开设风筝制作课程,每年举行“拨浪鼓风筝节”,至今已历12届。
开化纸因产于浙江开化而得名,又称“藤纸”“开花纸”“桃花纸”。近年来,开化县朝阳小学开发了《古法造纸》劳动教育课程,孩子们动手参与采料、晒皮、浸泡、拌灰、 蒸煮、洗涤、漂白、打浆、抄纸、 晒纸、揭纸等工序,亲身体验一块块树皮如何变成薄如蝉翼白如雪的“开化纸”。
开化县马金中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霞山高跷竹马”传承教学基地,校本课程《霞山高跷竹马》应运而生,高跷竹马社团、拓展课等都开展得有声有色。高跷会旗队、高跷快板、高跷欢迎礼等活动,也成为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十年间,学校共培养能熟练掌握高跷竹马技巧学生500余名。
舟山市普陀区桃花镇中心学校积极推动舞龙舞狮非遗文化发展,开设相关课程三大类:感受型课程、表演型课程、综合型课程,学生们成立校舞龙队、舞狮队,在舞龙舞狮专业人员指导下感受舞龙文化,在强健体魄的同时传承非遗文化,弘扬“自强、忠义、崇礼”的舞龙精神。
滚龙
竹编
台州市椒江实验幼儿园依托老海门的非遗文化开发了《海门非遗小匠》课程,将省级非遗项目“台州刺绣”、市级非遗项目“下陈滚龙”、区级非遗项目“章安剪纸”“夏再金泥塑”“竹藤编制工艺”融入幼儿们的生活。孩子们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中,了解多样的非遗文化。
黄岩澄江中学《手艺者》非遗课程体系,由《翻簧竹雕》《火烙画》《漆金木雕》三门工艺课程组成。在课程中,学生们了解并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岩翻簧竹雕、黄岩火烙画、黄岩漆金木雕、台州乡土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 大师教授 代际传承/
杭州市拱墅区皋亭文化研究会的老会长倪爱仁、副会长朱宝华、秘书长倪齐英以及泥猫非遗传承人杨连珠经常前往浙大城市学院创意与艺术设计学院,为同学们讲述非遗故事,并与同学们一起进行泥猫制作的展示和体验。同学们了解到,半山泥猫作为非遗项目,不仅仅是一项技艺,更是一种习俗,背后蕴含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近日,同济大学浙江学院特邀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南湖画舫制作技艺”的传承人韩鸣华老师来校指导“南湖红船”画舫制作活动,28位师生亲自动手完成了精美的红船模型。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细致研究,制作好的红船模型上一应俱全,船底还有“南湖红船”与“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刻字。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共同参加第三届中华传统文化节活动,观看14位温州本土非遗大师的作品,与大师们探讨温州瓯越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欣赏山百鸟灯、泽雅周岙挑灯、梧田大龙灯等百盏美轮美奂的彩灯,对大师们高超精湛的手工技艺和独具特色的灯彩艺术赞不绝口。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从独具江南特色的传统手工艺类非遗项目的传习与技艺创新切入,引进金石篆刻、雕版印刷技艺、中式旗袍制作技艺、纸伞制作技艺、全形拓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由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开设“大师班”,以“师带徒”模式培养非遗传承人,每学期“大师班”的“抢课”都异常火爆。据非遗大师们说,经常有对此特别感兴趣的学生,甚至在一学期选修课结束后,还来旁听下一期。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二级学院党总支书记全琼瑛,2021年被嵊州市评为“嵊州排花带织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学生们跟随她学习排花带制作,传承这项江南女红技艺。
温州大学附属第一实验小学小蚂蚁中队进行了为期两周的项目化实践活动,把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搬到了教室里!宏伟的北京故宫、美丽的烟雨西湖......各小组组员用视频、模型、绘画等形式还原世界文化遗产,并化身小小解说员,精心制作课件,用心汇报,妙语连珠。温大附小四叶草中队还请来了米塑工艺的陶老师,手把手教孩子们制作米塑康乃馨,学习米塑这一温州独有的传统民俗工艺。
温州市龙湾区沙城中学的孩子们在学习温州本地陶塑的相关知识与技法,并尝试自己动手设计。老师将每一位学生的作品入窑烧制成陶,浴火出窑后的作品让老师和同学为之赞叹不已。作品造型生动,既有创新又有古朴的韵味。
6月4日,婺剧专业演员在金华市武义县新宅小学手把手向学生传授婺剧表演基本功。专业演员展示唱、念、做、打等基本功,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婺剧地方戏的魅力,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
温岭市箬横镇新区小学聚焦非遗剪纸,开展“我是小小非遗传承人”为主题的剪纸活动,献礼建党100周年。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学生跟着剪纸艺术家林荣文先生认真学习无稿剪纸的方法,红灯笼、创意小鱼......非遗文化在指尖流淌,剪出了一个妙趣横生的大世界。
近日,青田县文广旅体局非遗中心主任王丽带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田百鸟灯舞项目传承人到山口镇中学,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活动现场,百鸟灯舞表演者们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手中的鸟灯跟着音乐穿梭在“绿树丛”中,时而高翔,时而低飞,时而热烈奔放,时而轻盈优美,“啄食”“百鸟朝凤”“孔雀开屏”等精彩舞蹈动作,赢得了现场师生的阵阵掌声。
/ 趣味活动 亲身体验/
外国友人体验投壶游戏
6月6日,浙江工业大学良渚文化社组织同学们参观良渚博物院及良渚古城遗址,大家在光影变幻中感受良渚文化,品味中华文明的神奇魅力。通过参观学习,同学们深刻体会到考古学家发现良渚遗址、认识良渚文化、确立良渚文明的不凡历程,了解了良渚人的生产、生活方式,领略了五千年前良渚古国的灿烂与辉煌。
讲解非遗文化、举办非遗艺术展、带着非遗项目进社区......浙江工商大学的志愿者们活跃在杭城的各个角落。学校举办“溯史承韵,活态非遗”志愿服务项目11年来,开展活动两百余次,涉及非遗项目64个,志愿者参与总数8720人次,活动受益者高达51320人次。
在建党百年之际,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的大学生们开展了“小小蛋壳,大大世界”主题蛋雕作品活动。历时4个小时,同学们从构思、选图、绘图,最后将美丽的图案呈现在小小的蛋壳上。2012年,学校雕刻社推出蛋雕学习和创作,从此,这门省级非遗项目在广厦“扎根”,成为学校的一大社团特色。
慈溪长河镇的草编草帽始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50多年历史。2008年,草帽编织技艺被列入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近日,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的50余名同学来到草帽之乡——慈溪长河镇,通过主题朗诵、草帽绘画、草帽编织等活动传承和发扬百年草编文化,发挥大学生在传承非遗之美、助力文化创新中的积极作用。
讲端午故事、听端午戏曲、体验包粽子、做香囊……6月8日下午,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北区食堂餐厅内其乐融融,20余名留学生参与端午节活动,这也是该校“宁波非遗体验之旅”的一次实践教学活动。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浙江工商职院尝试开发了面向来华留学生的“语言+技能+文化体验”课程体系,利用学校和本土资源,开展“留学生走进非遗文化”系列活动,留学生们在国医堂药皇殿体验中医药文化,在婚俗博物馆感受中国传统婚俗文化,前往宁波服装博物馆了解“红帮裁缝技艺”,走进石刻博物馆学习篆刻印拓技艺……
近日,杭州市滨江区国信嘉园幼儿园大二班的教师和小朋友们进行了非遗项目之构树皮古法造纸的尝试。他们一起探索古法造纸的原理,体验古代人伟大的智慧,并富有创造性地将花草艺术融入其中。
纯银的头饰、闪亮的裙摆、带须的帽子.……十余位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同胞头戴本民族饰品,身穿各色服饰,在农民画爱好者的指导下进行创作。据悉,这些青少年农民画爱好者都是镇海区仁爱中学的学生。在2018年澥浦农民画被确立为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宁波市镇海区仁爱中学便成立了“走进农民画”社团,开辟了专门的农民画画室,向全校师生普及农民画。
海曙区四明首镇鄞江,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民俗风情,其中民俗活动鄞江庙会已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鄞江镇中心幼儿园将庙会中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舞龙融入幼儿园活动中,教师和幼儿组成舞龙队,表演梅花结顶、四身龙、脚下过龙棒、翻龙肚等各种队形。
米塑
剪纸
日前,平阳县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走进鳌江实验幼儿园,米塑、剪纸、蛋画、木活字印刷等非遗代表性项目一一展现在孩子眼前,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传统民俗文化的韵味,了解传统手工艺的精妙技艺。
近日,武义县邵宅小学第四届窑德节正在火热进行中,学校以婺州窑为背景,把非遗传统文化引入日常教学和拓展性课程,学生们通过陶艺吧、窑茶艺室、婺窑创新实验室研习坊、Scratch趣味编程等平台,体验捏塑技法和简单的拉坯形,学习传统烧制技艺。
衢州市衢江区后溪镇中心幼儿园特别开辟了一大片种植园,种植大量植物染料,并开发“草木染”课程,让孩子们学习天然植物的浸渍、萃取工艺。孩子们在大自然中采撷花草,将汁液制成植物染料,尝试各种结、扎技术,还将染布放入染缸浸泡,再进行晾晒。
2006年,“舟山锣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舟山市普陀区沈家门第一小学于当年9月成立了“舟山锣鼓”学生社团,每学年面向全体学生招收新学员。学校舟山锣鼓队还多次应邀参加舟山国际马拉松比赛、社区文明新风宣传等活动,队员们对乡土文化的热爱之情与传承之举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
中班小朋友在制作虾酱
小朋友在糟乌贼
舟山市普陀区中心幼儿园依托海洋资源、海岛文化,积极打造“亲近海洋”特色园本课程。6月以来,教师们以“海鲜的传统加工”为主题带领孩子们体验“呛腌”加工法、“糟醉”加工法、“干制”加工法等传统舟山海鲜加工工艺。
渔用绳索结是海岛居民生产与生活的手工技艺,悠久而广泛地传承于海岛民间。嵊泗县黄龙小学于2010年成为浙江省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将海岛渔民口口相传的渔绳结技艺带进校园。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将渔绳结进行改编与重组,编制出可爱的小乌龟、小螃蟹、皮皮虾等海洋生物。
温岭有丰富的番薯资源,形成了独特的番薯文化。温岭市新河镇高桥小学举办了以“我与番薯的邂逅”为主题的温岭番薯文化非遗研学系列活动。小学生们在亲手劳动、制作美食、手工创造的快乐活动中了解番薯,爱上家乡文化。
仙居县白塔镇第二小学将环保理念与“非遗”搬进校园,通过剪裁、蒸煮、烙色、熨烫等多道工序,加上孩子们的奇思妙想,稻杆就成了一幅幅精妙绝伦的稻杆画。
见习编辑 | 应枝娟
更多精彩